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早已经不适应当下学生的品味,我院思政课教师从实践教学入手,发挥思政课堂固本铸魂作用,将课本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了育人效果。
一、认真组织实施实践教学
思政课教学团队坚持贴近学校发展目标、贴近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的“三贴近”原则,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的话题和实例实施实践教学。选取的内容“立足于”教会和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专业能力。
多年来思政实践课内容与日俱增,如学生拟撰写“两会”代表提案,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书法、绘画、剪纸、舞蹈、武术、戏剧等)展示自己的才艺,知识竞赛、消费大观、演讲比赛(我心目中的领袖)、环保参与、社会调研、走访优秀校友等。实践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主题朗诵、演讲、研讨,PPT制作演示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同学们对这种授课方式超级喜欢,为思政课教师点赞!
二、全员参与课堂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课程《我爱我的故乡》,将学生按照不同地区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课后完成准备,课上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进行展示。通过文字和同学们自己拍摄的真实的图片向大家展示各自家乡的风俗习惯、美食美景。这堂实践课,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学生情感方面由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门理论性超强的课程,为了贴近95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们编写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情景短剧,并准备了简单的道具。学生分为四组,分作代表“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知识分子”等角色,另外找两人为工作人员,一个担任“导演”、一个担任摄影。枯燥的理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变得通俗易懂。
三、“轮流式专题”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专题,使任课教师能集中精力在所选择专题领域进行研究,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课,成为本专题的“专家”。在不同班级循环授课,使学生在同一个学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讲课风采。
四、把实践课教学纳入到学生考核总评成绩中来,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考试模式,使实践教学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实践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规律与本质要求。通过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入脑、入心,在学习中接受,在接受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